莎士比亚曾说,生活里没有书籍,就好像没有阳光;智慧里没有书籍,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。
世界读书日
今天是世界读书日。
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“世界读书日”的全称,其实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,每年4月23日为“世界图书与版权日”。
而世界读书日,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。
据《图书馆杂志》记载,世界读书日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,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,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,解救公主并送给公主一支玫瑰花,公主回赠给乔治一本书。
回到王宫后,国王感谢圣乔治,就把圣乔治打败喷火龙的当天定为“圣乔治屠龙纪念日”。
从此,书就成了胆识和力量的象征。
每逢那天,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居民也会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。
那一天正是4月23日。

阅读无国界,更无分贵贱。
之所以设立“世界读书日”,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,
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,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,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,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,都能尊重和感谢。
希望那些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、文化、科学、思想大师们,都能保护知识产权。
读书1.0
现在,许多人虽然多用电脑写作,但很多时候仍然喜欢用纸笔记录,这能让人精力集中起来。
胡适说:怕什么真理无穷,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。
所谓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,说的就是,在古代,人们都习惯于在纸质书籍的方寸之间享受“悦读”的乐趣。
当时被我们称作“纸质阅读”时代。
纸质品更有“存在感”。纸质品是实实在在的存在,让人产生一种任务紧迫性,电子文件隐藏在电脑里,容易被人忽视。
纸质阅读能让人们学会保持专注,带来相对准确的知识,让人们进行深入思考,从而给读者不断地带来自我提升。
读书2.0
不仅是古人,就连我们父辈小的时候,获取知识大多都是通过书本。
而到了现在,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我们读书的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
“一册在手”早已不是唯一的阅读方式,我们开启了“读屏时代”:
屏幕阅读、互联网阅读、手机阅读;现在更是进入了“微阅读”时代,我们用“微信”、“微博”、各种读书App,进行碎片化阅读。

读书有用论
在网上看过一个关于读书的段子,很有意思。
问的是人为什么要多读书?
高赞是这样回答的:
当你看到下面这张图片的时候�

你脑子里想的是:
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”
而不是:
“卧槽,这么多鸟,太TM好看了!”
当你开心的时候�
你可以说:
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”
而不是只会说:
“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”
当你惆怅的时候�
你可以说:
“青鸟不传云外信,丁香空结雨中愁。”
而不是只会说:
“尼玛,好心塞”
当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�
你可以说:
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”
而不是只会说:
“我想死你啦!”
当你看见大漠戈壁的时候�
你可以说:
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”
不是只会说:
“唉呀妈,这特么全是沙子!”
所以说,读书和不读书的人,真的是有区别的。
读书的人,你开起玩笑来,都能让人会心一笑,平时的言谈举止,体面又有分寸感;
不读书的人,处处透露着粗俗,不知道世界有多大,永远困在自己那一方小天地里。

读书给人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,也许你没办法得到即时的回馈和变化,但是长期坚持下去,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蔡康永说:“读书,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,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。”
每本书都是一道门,你想通往哪里,就自己去打开。强者,都从书籍里找到了出路。
这个时代注定有些人能拼爹,而有些人只能靠自己。
与你共读
一本书,因阅读而有了意义。
一群人,因共读而产生共鸣。
许杰,从小不爱看书,毕业后最多也就看看和工作相关的技术类书籍,一直喜欢用IPO来作为处理分析事情,Input输入, Process处理, Output输出。
直到2015年底遇到了“有书”,每周一本书,一年52本,就这样开启了他的读书1.0(输入)时代。
在“有书”平台,大多数时候,他会直接去读领读人的精华或摘录,也会选择性地读读原著,主要以小说为主,《追风筝的人》《解忧杂货店》《白鹿原》,从而缓解和释放城市生活的高压。
读了一年多后,他发现自己有很多想法想要去表达,于是在2017年初重回了他的演讲俱乐部,将书中的体会与工作生活结合,讲出他的故事。
同时,他也参加了很多线上和线下的读书会,和大家一起共读、讨论一本书。这是他的读书2.0 (输出)时代。从而实现了属于他的“腹中有书气自华”。
从大量阅读的1.0时代,到期待输出的2.0时代,再到独立思考敢于表达的3.0时代,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读书的意义,想起了知乎高赞上的那句话:
当我还是个孩子时,我吃过很多食物,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。
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你的骨血。
我好几本书老早就买了,甚至还没开封emmmm
看看也是挺好的,存放就失去书本的意义了